11月28日,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纪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1994年1月10日,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党中央决策建设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30年来,该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阶梯式、跨越式迈进,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从在抗震救灾期间帮助救援队搭建通信桥梁的“救灾利器”到服务于智能交通、智慧农业;从让公众体验到车道级导航、红绿灯倒计时等功能,到让共享单车实现“电子围栏”功能……谈到北斗系统带来的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如数家珍。
北斗已广泛融入交通、能源、气象、通信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成为国家时空信息的重大基础设施。同时,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北斗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3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北斗工程突破的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一系列自主可控产品,建成的一大批先进制造研发设施。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北斗工程探索了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发展的新范式,形成了独具建设效益的北斗经验,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事业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们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发展之路。”在杨长风看来,北斗系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
三十而立,乘胜向强。此次会上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
具体说来,我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下一代北斗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将为全球用户和其他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提供覆盖地表开阔空间及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高完好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此外,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优化星座架构,形成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建设集成高效的一体化地面系统,实现资源弹性调度、数据共享使用、业务连续运行;覆盖地表至深空的各类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不依赖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融合的各类用户终端,实现用户多场景、高精度、智能化使用。
杨长风解释,下一代北斗系统将实现多种导航手段的紧耦合、发展能满足各种场景需求的智能终端。
“总体而言,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提供精度更高、更可信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说,目前,北斗系统的精度为优于几米级别,下一代北斗则可以达到优于一米,“北斗系统创新采用了中高轨卫星相结合的星座架构,下一步,瞄准国家综合时空体系建设的目标,将融合低轨导航卫星,实现更高精度。”
谢军表示,北斗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的技术体系论证,“今年9月份发射的第59颗、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部分职能正是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